该问题已被锁定!
2
关注
2801
浏览

变更注射剂处方中的辅料,如何对非注射途径的辅料进行质量控制?

查看全部 1 个回答

加菲 二阶会员 用户来自于: 广东省东莞市
2021-03-22 08:38

首先,注射剂中辅料选用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符合注射用要求;
2) 在满足制剂质量指标的前提下,所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应尽可能少;
3) 应尽可能采用注射剂常用的辅料。
按照“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 号)”,使用尚未经国家食药监局按注射途径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辅料,除下述情况外,均应按新辅料与制剂一并申报注册。
1) 使用国外公司生产,并且已经在国外上市注射剂中使用,但尚未正式批准进口的辅料,在申请临床研究时可暂不要求提供《进口药品注册证》,但须提供该辅料的国外药用依据、执行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报告。在制剂批准生产前所用辅料应获得进口注册。
2) 对于注射剂中有使用依据,但尚无符合注射用标准产品生产或进口的辅料,可对非注射途经辅料进行精制使其符合注射用要求,并制定内控标准。申报资料中应提供详细的精制工艺及其选择依据、内控标准的制定依据。必要时还应进行相关的安全性试验研究。
以聚山梨酯 80 为例,国内生产聚山梨酯 80 的多为化工企业,在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二部收载的聚山梨酯 80 也不是注射用标准。需首先对聚山梨酯 80 进行精制处理,结合日本药典(JP)、欧洲药典(EP)和英国药典(BP)相关要求制订(供注射用)内控要求,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 对聚山梨酯 80 反应物环氧乙烷及其含有的杂质二氧六环、2-氯乙醇、乙二醇和二甘醇总量应进行控制,残留溶剂检查增加环氧乙烷、二氧六环、2-氯乙醇、乙二醇和二甘醇总量的检查,限度分别为 1ppm、10ppm、10ppm、0.25%;
2) 含量测定油酸限度 60.0%以上,其他脂肪酸限度和项目可参考 BP。
3) 由于聚山梨酯 80 的颜色和其质量关系密切,颜色过深可能与所含杂质有关(如不同脂肪酸残基混入、更高分子量高聚物的产生、降解产物等),需注意对其颜色进行控制(如可参考 JP 的颜色规定)。
其他非注射途径辅料的质量控制可参考国食药监注[2008]7 号文的技术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辅料组成复杂,制备工艺与辅料的质量控制关系密切,一些辅料的取代度和/或取代位置还可能影响辅料的作用。此时,对辅料进行进行精制处理尚不能保证其符合注射用要求,需根据辅料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研究工作,包括安全性评价。


关于作者

问题动态

发布时间
2021-03-22 08:36
更新时间
2021-03-22 08:38
关注人数
2 人关注

相关问题

是否可以通过变更注册的形式在试剂注册单元中增加校准品、质控品?
无国标的原辅料应如何提供质量安全标准?
变更批准是质量管理负责人审核批准(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五点),还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第二百四十三条)?
一次性防护服新增大尺寸的型号规格产品,注册检测时可以只检测新增型号的尺寸要求?变更材料中,是否可以提供有效期、包装、运输验证的评价报告,豁免相关实验?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地址变更后说明书地址何时更新为新地址?
单独注册的主机和附件,注册证载明信息中已明确配合使用关系的,新增配合使用组合时,主机和附件的注册证是否均需进行变更注册?
企业住所不变,增加新生产车间是否需要变更生产许可证,具体如何办理?
延续注册后的新注册证未生效,此时需要做变更注册或变更备案,应使用哪个注册证进行变更?
对于没有通过临床试验或以人为对象的生物学等效性试验而获得批准的分制医药品,以什么为标准处方比较好呢?
成品常温库和原辅料阴凉库的温湿度分布验证,是否需要做断电确认和开门确认?温湿度检测仪布点可以依据什么?

推荐内容

变更大容量注射液包材时,对于不同规格的同一产品,如何开展研究,是否需要进行所有规格的考察?
重新研究缓释制剂,从处方工艺设计、辅料选择、制备工艺都发生较大改变,不是在原处方工艺基础上的完善。对于这一补充申请,是否还需说明处方工艺变更的合理性?
对于已获得批准的仿创医药品,因停止生产销售等原因没有首发药品的情况下,将哪个作为标准制剂比较好呢?
原料药发生 III 类变更后,对终产品已做全面的结构确证,包括四大光谱等,是否还需与原工艺终产品进行对比研究?
药品研发中数据完整性是什么?
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临床试验核查现在并到研制现场核查中了吗?
. 对于变更申请(包括变更处方、工艺、规格、包装材料等)的稳定性研究,原标准中未设置有关物质检查的品种,稳定性研究中不进行有关物质检查是否可行?
注射剂的原料药来源变更在省局备案即可,备案资料需要哪些?对于一种原料药的变更,如果多品种、多规格使用时,是否所有相关品种和规格都要进行稳定性考察?
原料药稳定性测定粒径的意义?